7月15日,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得意洋洋地宣布:“我们刚刚与印尼达成了一项伟大的协议!” 他称,印尼将在未来获得对美出口关税19%的优惠,这比两周前所威胁的32%关税大幅削减了近一半。与此同时,特朗普要求印尼必须做出一定的让步,开放所有市场,并承诺采购美国商品。印尼需要购买15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,45亿美元的农产品,以及50架波音飞机。白宫官员迅速宣称线下股票配资,这项协议使美国农场主首次全面进入印尼市场,成为“史上首次”的重大突破。
这一消息迅速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。印尼成为特朗普继越南、英国之后,所签署的第四个贸易协议的国家。随着8月12日美国暂停对部分国家加征关税的最后期限临近,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压力下选择妥协,导致美国的谈判地位愈发强势,而中国在贸易谈判中的优势则逐渐减弱。然而,几乎就在同一时刻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另一场合向中国发出声明:“别担心中美‘最后期限’,我们很快就会见面,他们有我们想要的东西,我们也有他们需要的东西。”这一言论到底蕴含着什么深意?他口中的“想要的东西”究竟指的是什么?
实际上,在协议达成的前十天,印尼制鞋工厂的生产线充满了紧张与焦虑。美国威胁加征32%的关税,像达摩克利斯之剑般高悬在印尼鞋企的头顶。印尼鞋业协会发出紧急警告,称若这一关税最终实施,印尼鞋类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将瞬间崩溃。为了争取生存空间,印尼政府连夜制定了“求生计划”,承诺采购34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,包括50架波音飞机、大量农产品及能源产品等。最终,特朗普以此达成对美国有利的协议,并将关税压低至19%。表面上看,这似乎是印尼的胜利,但细细分析协议内容,不难发现印尼所付出的代价并不小。最不平等的部分,是美国商品能够零关税进入印尼市场,而印尼的商品进入美国市场却依然需要支付19%的关税。此外,协议中的“反转运条款”也极为隐蔽,若中国等国家通过印尼将商品转运至美国,关税将被再次加征,这实际上封锁了印尼作为“东盟组装中心”的潜在退路,也埋下了随时可能引爆的贸易争端的风险。
与此同时,这项贸易协议的签署也让美国的贸易焦点重新聚焦到中国。毕竟,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,其间的贸易谈判对全球关税战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。而就在美印协议刚刚达成时,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宣布,允许英伟达恢复对中国销售H20人工智能芯片,并直言不讳地表示:“这是中美稀土协议的一部分。”原来,美国放宽对芯片销售的限制,是为了示好中国,希望中国能够放宽对美国稀土出口的管制。虽然特朗普政府一直高举芯片作为“王牌”,但在实际博弈中,美国仍不得不后退一步,毕竟美国的稀土供应有70%依赖中国,而芯片虽然能在短期内延缓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,但若没有稀土的供应,美国的工厂就会立即停产。从贝森特的言论来看,他口中“想要的东西”无疑指的就是稀土资源。
那么,印尼选择无条件接受美国进口商品,会对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呢?事实上,印尼对中国的依赖远远大于对美国的依赖。举个例子,雅万高铁项目就是中印尼合作的典型案例。该项目建设期间,已为印尼创造了相当于400亿人民币的GDP贡献。与美国的交易不同,中国的合作方案不要求印尼提供主权担保,也不动用印尼的国家预算,且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,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印尼本地的资源,如建材、技术培训和施工人员等。这种深度绑定印尼当地产业链的合作模式,正是中国持续11年稳居印尼最大贸易伙伴的原因之一。而当美国商务部长兴奋地夸耀“美国牛肉将零关税进入印尼”时,却没有提到这种单方面市场开放可能对印尼本国农业带来的冲击。
此外,中国在印尼的镍加工产业链已逐步形成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,正在崛起的铝产业同样依托于中国的技术和资金。这样的产业发展,正是美国所无法提供的。虽然美印协议中设有针对中国的“反转运条款”,但美国自己都在用芯片换取稀土资源,又凭什么要求印尼断绝与中国的产业链关系呢?可以预见,印尼最终将作出明智的选择,毕竟在眼前的短期利益面前,放弃与中国的合作就像是“丢了西瓜捡了芝麻”,印尼也无法承担中国的强力反击。
1. 央视网2025年7月16日《特朗普称与印尼达成协议 宣布对其征收19%关税》
2. 北青网2025年7月16日《特朗普称与印尼达成贸易协议》
3. 金融界2025年7月16日《印尼称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是一场“非凡的斗争”》
4. 观察者网2025年7月16日《美财长:别担心中美“最后期限”》
5. 新浪财经2025年7月17日《美国批准英伟达H20芯片恢复对华销售,政策松动促科技贸易破冰》
线下股票配资
永信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